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5663/2018-14921 | 文号 | 丽政办发〔2018〕101号 |
组配分类 | 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 | 市府办 |
成文日期 | 2018-11-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森林康养丽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森林康养丽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森林康养是利用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的康体保健作用而开展的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丽水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81.70%,享有“华东氧吧”“浙南林海”“中国生态第一市”等美誉,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为森林康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加快推进我市森林康养发展,打通“两山”快速转化通道,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紧紧围绕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立足丽水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全域统筹推出森林康养丽水行动,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谱写“八八战略”丽水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两园一区)及森林特色乡镇、森林特色村,挖掘利用区域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森林环境、农林产品及其他休闲养生资源,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森林康养。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森林康养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华东森林康养核心基地。建设森林康养基地10个、森林康养小镇15个、森林康养特色村55个,形成具有丽水特色的森林康养梯级基地体系,其中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森林疗养基地5个。依托“丽水山耕”品牌,培育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康养食品200个,到2020年森林康养总产值突破360亿元。
——筑起国家森林康养创新高地。引入名校院所与本地高校及科研院进行资源整合,率先建立森林康养创新服务平台,研究制订森林康养基地评价、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森林康养活动组织等系列标准规范,形成森林康养形象标识,培训森林康养师、讲解员、健康管理员等500人次以上,使我市森林康养在理论研究、标准规范制订、基地规划建设、模式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树立全国森林康养发展标杆。与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示范引领丽水森林康养走在全国前列。以森林康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注入全新动力,使我市林业改革再创辉煌。
三、工作任务
(一)以“两园一区”为依托,培育森林康养核心基地
1.建设森林康养核心基地10个。充分利用我市林业“两园一区”等建设基础,选择森林环境优越、交通相对便利、食宿条件较好的林区,借鉴国际“森林浴”先进经验,市本级及九县(市、区)各建设1个森林康养基地。市区白云山、遂昌白马山、景宁草鱼塘从2018年开始试点建设国际森林疗养基地。
2.加强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诗画浙江最美核心区建设要求,将各森林康养基地串珠成链成为大花园的节点之一。利用快速交通圈打通森林康养基地山门,切实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森林古道、作业林道,挖掘林区森林养生资源,改造森林景观,建设森林康养步道和林间康养休憩场所。利用林区现有建筑和建设用地,建设好住宿、餐饮、活动等森林康养基础设施。
3.规范开展森林康养活动。发挥丽水全域森林资源丰富优势,利用好林区富含的植物芬多精,重点组织开展自然疗养、自然体验、自然教育等康养活动。按照森林康养的功效要求,选择合适的康养形式、规范标准和操作程序。试点建设森林康养医院,探索森林康养与中医药保健服务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发挥森林康养在替代医学和康复医学中的作用。
(二)以森林乡镇为基础,打造森林康养特色小镇
1.培育森林康养特色小镇15个。以现有的森林特色乡镇为基础,培育特色森林康养小镇,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重点推进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项目,结合森林城镇建设,优化美化城镇绿化和周边森林环境,凸显森林康养特色。重点推进具有发展康养产业基础的森林特色小镇,加强康养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康养活动载体,把森林康养培育成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
2.融合城乡发展森林康养。依托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本底,发挥城镇历史文化、风景资源的独特优势,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布局森林康养特色小镇的发展空间,统筹规划包括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功能分区,探索丽水山水养生的城镇群发展模式,实现青山常秀、绿水常清、景观常变、空气常新,促进森林康养特色小镇与周边环境、农村产业、乡村建设统筹发展。
3.开展森林城市康养试点。利用丽水城区周边山体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研究建设森林城市康养环线,形成山水城市森林康养特色。重点以白云国家森林公园、华东药用植物园为基础,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养生文化,围绕高端精细的目标市场,建设白云森林康养小镇,培育引领全域的森林康养中心和生态康养科技新城,成为华东高端森林康养目的地。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培育森林康养特色人家
1.建设一批森林康养特色村。依托森林村庄、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优质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于一体,能够提供吃、住、游、购、体验等服务的森林康养特色村55个。把森林康养活动、康养食品引入“丽水山居”、森林人家和家庭林场,形成丽水森林人家特色。
2.推送一批康养主题线路。整合森林村庄、村落及其周边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按照整体统一、各有特色的原则,打造和推荐若干条以景观养生、运动养生、膳食养生、文化养生等森林康养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3.开发一批森林康养食品。发挥山区生态优势、林地空间优势和农林业资源优势,以药食同源食物为重点,以食疗养生为出发点,结合海拔600米以上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建设,依托“丽水山耕”品牌,培育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康养食品200个,把丽水建设成为华东康养食品和生态康养菜肴材料的主要供给基地。推广一批康养美食体验食谱,以康养食品、菜肴为纽带促进森林康养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四)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森林康养支撑体系
1.建立森林康养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华东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丽水研究中心),建立浙江(丽水)森林康养研究中心,创建森林康养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森林康养环境特征和指数监测、森林医学疗效、森林康养技术规范、康养食品开发等研究,为丽水森林康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丽水成为国内外森林康养的主要研究基地,推动丽水森林康养模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2.建立森林康养标准体系。根据丽水森林生态特征和森林康养发展实际,建立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森林康养特色村评价体系,探索森林康养环境、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康养设施、森林康养食宿、森林康养活动等森林康养标准体系,规范森林康养行业,推进我市森林康养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
3.建立森林康养人才支撑队伍。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技人员为基础,以林业部门为主导建立森林康养科技创新团队,谋划、支撑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资源建立森林康养师培训基地。实施森林康养人才培训计划,以各级乡村振兴讲习所为载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森林康养师、讲解员、健康管理员等500人次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市政府建立市森林康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市农办、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局、市建设(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旅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市老龄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负责牵头协调、组织和考核工作;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各县(市、区)比照市级组织领导体系,对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加大对森林康养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森林康养(疗养)基地、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森林康养特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将森林康养基地及建设主体纳入农业“两区”建设特色精品园和省市林业龙头企业申报范围。将森林康养列入浙江(丽水)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内容,参照农业绿色发展主导产业安排专项资金。
3.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各地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落实森林康养项目用地指标。将森林康养纳入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范畴,可进行点状布局、征转分离、差别供地。森林康养重大项目规划可依托“两园一区”优质生态资源,实行“近林不进林”,利用好周边村镇建设用地和集体林地,满足项目建设规划要求。
4.简化林地审批程序。森林康养作为林业生产的新业态,列入我市林业综合改革内容,涉及林业生产经营用房及相关附属设施占用林地的,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简化审批、报备程序。
5.配套医疗休养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利用周边森林资源,在肿瘤、康复和临床心理等科室率先应用森林疗养这一替代治疗方法。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探索将符合条件机构开展的森林疗养纳入医疗保险等试点工作。将森林康养纳入本市职工疗休养体系,将森林康养(疗养)核心基地、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特色村列入工会疗休养线路,将森林康养作为市内休养的主要方式,鼓励职工自行组织疗休养活动。
附件
丽政办发〔2018〕101号.ce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