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奋进正当时 阔步迈向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莲都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丽水之干”为行动奋斗旗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勇当丽水“发展头雁”“创新标兵”“实干先锋”,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50亿元,达到453.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12的1.7倍,年均增长6.0%,GDP总量列全市第一位,列26县第4位。2012-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5.26亿元增至21.18亿元,年均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从94.59亿元增至142.38亿元,年均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24.77亿元增至289.97亿元,年均增长7.2%;人均GDP从49284元增至80484元,年均增加3467元。财政总收入103.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6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7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2%、11.0%、14.9%。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从6.5:40.3:53.2调整为4.7:31.4:63.9,一产和二产比重分别减少1.8和8.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先后创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省级全程机械化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布局“3+2+1”农业产业,累计建成省级粮食功能区5万亩,“丽水枇杷”“处州白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生猪增产保供获省争先创优行动“最佳实践”,成立全市首个超市产业农合联。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22亿元,比2012年增长34.9%,年均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26.2%,年均增长2.6%。
(二)生态工业加速升级。加快推进平台“二次创业”,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和“标准地”改革,实施“凤凰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持续开展“精准服务企业、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高溪生态工业产业园完成民间投资44.3亿元,累计开工163万平方米、投产企业102家。2012年至202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由77.14增至109.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累计增长56.2%,年均增长5.1%;规上工业总产值由389.20亿元增至492.8亿元,年均增长7.1%。
(三)服务业发展活力迸发。全域旅游加速推进,古堰画乡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堰画乡小镇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欢庭•下南山、百兴菇业魔幻菇林、鱼跃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电子商务取得可喜成效,丽水•莲都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综合体被列入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名录,培育出“倪老腌”“咕咕鲜”等知名电商;莲都区与四川剑阁县的电商合作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选编》。2012年至2021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从26.57亿元增加到60.25亿元,年均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从4.43亿元增加到10.72亿元,年均增长6.9%。2021年,全区旅游总收入46.2亿元,年均增长14.9%。
三、三大需求协同发力,内需拉动稳步提升
(一)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大力开展项目招引工作,开展重点项目攻坚战行动,持续为转型发展蓄势赋能。万洋低碳智造、杏福康旅、郎奇-白桥康旅、华统畜禽产业链智能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建设。2012年-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市同期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0%,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4.3%,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0.5%。
(二)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消费市场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市场主体快速发展,202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192家,比2012年增加59家。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35.97亿元增至2021年的226.60亿元,年均增长5.8%。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2020年全区网络零售额破百亿,达到104.31亿元,增长26.2%;2021年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124.89亿元,近三年来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23.8%。
(三)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不断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出口主体和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技术和管理;积极引进跨境电商,助推外贸出口提升。2021年,莲都区进出口总额52.0亿元,是2012年1.4倍,年均增长3.7%;其中出口总额46.6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6.1%。
四、人民福祉持续增进,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087元增至56371元,年均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841元增至33766元,年均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从2012年的2.59缩小至2021年的1.67。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体经济薄弱村、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家庭、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四个清零”,全区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230元增至2021年的14664元,年均增长10.6%。
(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五水共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城镇截污纳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丽阳坑、好溪堰等黑臭河治理成效显着,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五水共治”先进县(区)。持续开展“六边三化三美”,推进“洁净村居”创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括苍古道被评为“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获评“中国天然氧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两高”项目清理,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区,入选省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县。
(三)城乡面貌加速蝶变。推进“六城联创”工作,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示范文明城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新50省道、丽武公路、金丽温高铁顺利建成通车,衢丽铁路莲都段开工建设,丽龙高速南山互通至丽新项目(一期)建成通车,“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建制村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统筹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六边三化三美”等一揽子工作,多次获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集结力量做好老小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市、区重点项目征收和城中村改造共拆除房屋400多万平方米,腾出更多发展空间使数万群众受益。
(四)社会保障不断健全。2021年末,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至2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增至32.58万人,比上年增加4.65万人。莲都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备案724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25元/月。全面铺开全面健康补充医疗保险——“浙丽保”。2021年,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升至70%,纳入特困、低保、低边范围的困难人员报销比例提升至80%。
五、科教文卫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全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20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730家。2012-2021年,R&D经费支出由2.21亿元增至11.34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0.94%增至2.50%。教育发展喜结硕果。中考综合成绩领跑全市,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县。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小康体育村实现全覆盖。通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丽水鼓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区图书馆获评全省首批“满意图书馆”。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市区“医联体”建设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健康浙江建设考核连续两年获省级优秀,获全国健康促进区。开展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创建,被评为全省病媒生物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先进区。2021年末莲都区有医院16个、卫生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910张,卫生技术人员7631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3201人。
十年来,莲都区上下创新进取、砥砺奋进,坚实地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莲都区将以接续高质量发展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为奋斗主题,与全省全市同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定走好新时代赶考路。